潘淑艳:用心为土壤“把脉开方”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要闻-梅河口站 赵新 289914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潘淑艳:用心为土壤“把脉开方”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要闻-梅河口站 赵新 289914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梅河口站 > 要闻

潘淑艳:用心为土壤“把脉开方”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专访吉林省建邦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淑艳

2019-06-17 09:46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微信图片_20190617093127.jpg

潘淑艳在测土检测报告输出机房

  潘淑艳,女,1973年出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梅河口人,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现为吉林省建邦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5年在梅河口市种子公司从事繁育和检验工作,工作十年间潘淑艳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农业和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2002年因与种子结下的难舍之缘,潘淑艳在种子公司院内开了一个销售种子的小商店,缘于在种子公司卖种子结识了很多农户,从那时起一直追随潘淑艳的铁杆农户粉丝很多。随着农户追随她的时间越长,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更浓,他们对自己这么信任,潘淑艳也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之大。让农户如何培育好土地达到增产增收,这是潘淑艳一直想要得到的结果。刚开始没那么强烈,同农户越接触越有那种感觉。潘淑艳快言快语的讲到,“看到他们信任自己的眼神儿,真想把他们心中的那种渴望变成现实。”

  2002年到2005年的时候,也是一个转型期,虽说一直卖种子,但多年的信任促使农户把潘淑艳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农户在潘淑艳经营的小店买完种子之后,无论他们到其他店去买肥,还是买药,都会咨询她这家肥行不行,那家药行不行。出于农户的信任与需求,后来就肥、药等产品全经营上来了,所有农资产品基本上农户都差不多能够在潘淑艳的店里能够得到满足。

  农户买全农资产品之后,这个期间又发生了很多事情,农户总问潘淑艳:“这块地,去年种子养得很好,今天不爱长了,甚至于有的玉米苗长到一定程度时就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潘淑艳也在找原因,但当时没有太关注这个事情,后来农户说得多了,她就往心里去了。因为潘淑艳是农业专科出身,对土壤团粒结构等相对比较专业,当潘淑艳来到地里后抓把土一看,地真出现很多问题,土壤像小灰一样。当时,潘淑艳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后来她就查阅资料,同时找圈内专业人士探讨这个问题。反馈的结果是,将近二十年传统的工作模式,再加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土壤变得板结,导致土壤的团粒结构破坏了,变成吸收吸水吸肥都不行了。潘淑艳当时问专业人士,这个问题怎么办,也一直在找原因,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特效的办法。当时就是想要找一个办法来改善土壤结构,让庄稼长出来,玉米苗长出来后别死,潘淑艳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她忠诚的农户朋友,解决农户朋友心中的困惑,满足农民朋友的需求,2013年潘淑艳注册资金五百万元成立以种子、农药、化肥、土壤检测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农资公司吉林省建邦农业有限公司。

微信图片_20190617093156.jpg

潘淑艳在标准化实验室向记者介绍如何测土

  公司以“产品不好就是人品不好,始终坚持产品质量第一”的核心价值,“加入我建邦,致富奔小康,跟着建邦走,丰收到永久”的口号,一切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致力于通过专业水平来重塑企业形象,打造农业先锋,为百姓谋福利。

微信图片_20190617093122.jpg

潘淑艳引进的测土配方专业设备

  2016年,通过外出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潘淑艳夫妇结识了傲禾测土,“该公司的理念和经营模式触动了我,关键是通过测土能把信任我多年的老百姓心中的病解决了,把农民朋友的需求解决了,这就是我们农资人应该做的事情。”潘淑艳把多年没有解决的难题和遇到的困惑向测土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述说,他们的回答说到潘淑艳的心坎里了。通过测土,能改善农民的思想,更主要的是能改善土壤的结构。通过考察和探索研究之后,潘淑艳为了信任他多年的农民朋友,毅然选择同傲禾测土进行了签约合作。

DSC_0331_wps图片.JPG

潘淑艳田间回访历程

  2017至2018年过渡期间,潘淑艳通过测土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并不是测土就能完成改善土壤,2018年累计测试1600份土壤,但是80%以上全部是属于相对不好的土壤,老百姓讲就是白泥地土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秸秆焚烧和使用大量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板结,还有土壤一直没有进行深耕,土壤一直在欠缺,土壤的PH值也在下降,土壤成偏酸性,同人一样成了不死的“癌症”。怎么解决呢,后来潘淑艳研究发现秸秆本身的营养成分可以改善土壤缺失的营养,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通过2018年下乡的考察,真有农户在实现这个问题,有的农户在实现四年之后,土壤就变成了白泥地,也就是说好的土壤了。他家之前没有一块白泥地,潘淑艳问农户是如何形成的,农户告诉她说是秸秆还田。经过秸秆还田的土壤像山泥土一样,土壤腐植酸特别多,这种土壤环境下长出来的玉米杆又粗又壮,玉米质量还好。通过这件事情之后,潘淑艳就一直在探索这个事情,探索真相,最后得出结论是,通过为土壤“把脉”检测、科学配肥,秸秆就地还田、农户可以针对土壤的酸碱度进行调节,有效补充土壤中欠缺的微量元素,把土壤改善的同时,农户的产量增加了,生态环境更好了。

微信图片_20190617093142.jpg

秸秆还田试验田

  全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视频会议上曾经要求,“要开展白色污染专项治理工作,抓好秸秆利用,保证秸秆就近就地还田,增加土壤肥力。要多措并举推进秸秆资源肥料化、资源化。”潘淑艳多年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百姓家中调研出来的秸秆还田再次得到政府的重视与认可,为梅河口市乃至吉林省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树立了榜样。

  企业成立之初,员工仅有3人,销售种子2万袋,化肥1000吨。发展到现在,员工增加到20人,销售额增加到2000万元,从单一的销售为主到现在的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导的专业服务化团队。销售服务遍布于梅河口、东丰、辽源、辉南、柳河、通化、清原、磐石、公主岭等地,为上万户农民做专业化的技术指导和产品推广。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潘淑艳对吉网吉刻APP记者讲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中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梅河口人能为梅河口市人居生活环境整治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我最大的期望与责任,作为一个农资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百姓就业,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是我永恒不变的追求”。

  潘淑艳正用诚信与担当为土壤“把脉开方”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用真诚与行动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 记者孙池文/摄

编辑: 赵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